52Blood如何治疗CD30

文章来源:固定性药疹   发布时间:2020-2-26 1:51:42   点击数:
 编译:月下荷花来源:肿瘤资讯

原发性皮肤CD30+淋巴增殖性疾病(CD30+LPDs)是一组惰性原发性皮肤淋巴瘤,包括淋巴瘤样丘疹病(LyP)、原发性皮肤间变大细胞淋巴瘤(pcALCL)和交界性肿瘤,约占皮肤淋巴瘤10%,占所有CTCLs25%。CD30+LPDs的鉴别诊断包括系统性ALCL伴皮肤受累和CD30+大细胞转化蕈样肉芽肿(CD30+LCT-MF)。CD30+LPD确诊需皮肤活检,然而CD30+T细胞并非CD30+LPDs特有,从昆虫叮咬到药疹都可存在,因此对可疑CD30+LPD需评估临床-病理相关性。

病例1

32岁女性,8年前开始无诱因间歇性发作红色丘疹,瘙痒、隆起、成簇发生于四肢和躯干(图1),1~2个月可自行缓解,留有小疤痕,否认用药史和B症状。皮肤活检见大的不典型淋巴细胞密集浸润皮肤浅层和深层,胞浆丰富,有丝分裂多见,伴有小的反应性淋巴细胞(图2a和2b)。免疫组化证实非典型淋巴细胞为CD2+、CD3+T细胞,CD4/CD8增高,CD7缺失,CD30+(图2c)。组织学鉴别诊断包括pcALCL、LyP和CD30+LCT-MF。结合临床表现、皮疹间歇性发作和自发缓解,诊断LyP(A型)。由于皮疹和疤痕反复发生,患者希望治疗。生化代谢和血液学指标正常、结核和尿妊娠试验阴性,口服甲氨喋呤15mg每周一次,2个月后病情改善,但皮疹未完全消失,甲氨喋呤增至每周20mg,皮疹几近缓解。

图1LyP红色丘疹

图2LyP组织学

临床表现和组织病理学

现在认为LyP是慢性、良性淋巴增殖性疾病,丘疹反复发生并自发缓解,有时发生溃疡或坏死,丘疹从几个到数百个,持续2至8周,无治疗亦可缓解,可遗留炎症后色素沉着或疤痕(图1)。LyP皮疹消长可持续数月到数十年,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发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男性多发,局部淋巴结很少受累,亦可自行消退,不会转化为更侵袭性的淋巴瘤或皮肤外侵犯。

LyP至少有6种组织学亚型:A-E以及伴DUSP22-IRF4重排亚型。经典型即A型LyP,CD30+大的非典型淋巴细胞楔形浸润,细胞外形奇特,类似R-S细胞,混有反应性淋巴细胞、组织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反应性细胞密集浸润,常使得病变细胞很难识别;B型LyP与MF相似,CD30-CD4+T细胞表皮样浸润;C型LyP与pcALCL相似,大的非典型CD30+T细胞片状生长;D型LyP为CD8+变异细胞,与CD8+MF或原发性皮肤侵袭性表皮CD8+细胞毒性T细胞淋巴瘤相似,尤其CD30+低表达时。除CD8+外,LyP还表现出多种免疫表型特征,包括TIA-1、颗粒酶B、穿孔素、CD56和TCRγ等细胞毒标志,但不影响疾病行为。Shinohara教授认为,如无病史,单凭组织学确诊LyP是不可能的,所有LyP(以及CD30+LPDs)病理报告都应得到专科中心确认。部分LyP可检测到T细胞克隆,但T细胞克隆并非诊断或排除LyP所必需。

评估与治疗

除病史、体检(包括彻底的皮肤检查)和皮肤活检外,对疑似LyP还需检查血细胞计数及分类(CBC)、血生化(CMP)和乳酸脱氢酶(LDH)。EORTC、ISCL和USCLC共识指出,如有典型临床表现和正常实验室检查,可疑LyP无需影像学或骨髓检查,如提示为皮肤外疾病则需影像学检查。ISCL/EORTC提出的皮肤淋巴瘤TNM分类,理论上适用于LyP,但实践中LyP通常并不分期,因临床结果并无差别。外周血流式细胞术或T细胞克隆检查非并必需,如有外周血受累,应考虑其他诊断。LyP的鉴别诊断很多,多种皮肤病,如毛囊炎、痤疮、药疹、淋巴样接触性皮炎、昆虫叮咬或和皮肤病毒感染,均存在大量CD30+非典型细胞。

预后

LyP的5年生存率%,但部分患者诊断LyP前后或同时可发生继发淋巴瘤,发生率4~25%,最常见的是其他CTCLs、原发性MF、ALCL、霍奇金淋巴瘤,多个并发皮肤淋巴瘤的准确分类很具挑战性。

治疗

LyP常用治疗包括局部皮质类固醇、光疗和口服甲氨喋呤,指南支持“观察与等待”,因为现有治疗均非治愈性或增加继发淋巴瘤风险,但如有症状(如瘙痒)或皮肤屏障破坏,则需要治疗(图3)。局部皮质类固醇可单独使用也可与其他治疗联合,局部类固醇治疗的完全缓解(CR)率只有12%,但对瘙痒特别有效,光疗(窄频UVB或补骨脂素加UVA)也可治疗LyP,PUVA的CR率26%,部分缓解(PR)率68%。

目前低剂量甲氨喋呤可能是LyP最佳全身治疗,每1~4周口服或皮下注射一次,通常需要维持治疗,停用治疗后复发常见。Shinohara教授认为,甲氨喋呤治疗LyP反应迅速,1~2周病情缓解,通常从每周10~15mg开始,每隔几周增加2.5~5mg,直至完全缓解,几个月无病期后,减量至最低有效剂量,完全停用甲氨喋呤后少有LyP不复发。

Brentuximab vedotin(BV)是靶向CD30的单抗与细胞毒药物甲基澳瑞他汀E(MMAE)的耦合物,可用于LyP治疗。Shinohara教授认为,LyP极少可能用到BV治疗,因为LyP的良性病程以及BV高发的周围神经病变(67%),只有其他一线治疗失败后才考虑BV。

图3LyP坏死

病例1继续

口服甲氨喋呤(每周20mg)后获PR,持续治疗几年后患者大腿外侧和臀部出现薄层红斑(图4)。尽管多次皮肤活检,诊断仍不明确,考虑可能发生与LyP相关MF。联合NB-UVB后,斑块缓解,LyP病变进一步改善,继续口服甲氨喋呤并间断NB-UVB治疗。

图4LyP和MF

病例2

79岁男性,下背部无症状性侵蚀性斑块(图5)3个月,初始认为是“蜘蛛咬伤”,同时肩膀和手臂也出现“粉刺”或“虫子咬伤”,检查时已自发缓解,但后背病变未缓解。皮肤活检见真皮密集增生的大且不典型的CD3+T细胞,核多形性明显(图6a,6b),非典型细胞CD8+,CD4-,CD5和CD7部分缺失,CD30强阳性(图6c),Ki-67为50%~75%,EB病毒原位杂交阴性,间变淋巴瘤激酶(ALK)阴性,未检查T细胞受体重排。患者无B症状,也无淋巴结肿大,疑为pcALCL,CBC、CMP、LDH以及胸腹盆腔CT未见全身受累,诊断pcALCL,Ⅰ期(T1a,N0,M0),给予25Gy放疗,斑块消失,其后2年未出现新的皮肤损害。

图5pcALCL

图6pcALCL组织病理学

临床表现和组织病理学

单一溃疡性结节或肿瘤是典型pcALCL表现,只有20%患者为多发损害(图7),中位诊断年龄60岁,儿童发病少见,男性发病率更高,任何部位皮肤均可受累,包括粘膜表面。多数pcALCL仅局限于皮肤,只有10%累及局部淋巴结,7%发生广泛淋巴结侵犯和内脏受累,pcALCL可自发消退,40%复发率,即使复发预后仍好,继发血液淋巴系统恶性疾病的发生率较高,尤其是MF。

图7pcALCL

pcALCL诊断需排除系统性ALCL和MF。疑似pcALCL的评估包括详细病史,既往是否诊断过系统性ALCL、MF或LyP,彻底的皮肤和淋巴结检查,实验室评估包括CBC、CMP和LDH,影像学检查(胸腹盆腔CT±颈部CT或PET/CT)排除系统性ALCL,粘膜受累患者大部分存在系统性ALCL。如有可能,临床或影像学可疑的淋巴结受累应切除活检。骨髓检查对pcALCL诊断价值有限,推荐多部位损害、难以解释的血液学结果或是确切的ALCL皮肤外受累时,考虑骨髓检查。

pcALCL典型组织学表现为大的不典型淋巴细胞结节状或弥漫性浸润,常延伸到皮下脂肪。与CD30+LCT-MF相反,表皮受累并不典型,形态学变体包括免疫母细胞(非间变)和纺锤形。pcALCL中的恶性T细胞多为CD4+、CD8-,全T细胞标志CD2、CD3和CD5部分缺失,常共表达细胞毒标志TIA-1和穿孔素,5%共表达CD8(正如本例),多数肿瘤细胞CD30+染色>75%。

与系统性ALCL相反,多数pcALCL表达皮肤淋巴细胞抗原(CLA),但上皮膜抗原(EMA)和碱性磷酸酶(ALK)通常阴性,但部分pcALCL也表达EMA和/或ALK,因此免疫组化不能明确区分pcALCL和系统性ALCL,偶见pcALCLt(2;5),对鉴别pcALCL与系统性ALCL缺乏特异性,多数pcALCL存在T细胞受体重排和大量染色体畸变,多发性骨髓瘤基因1/干扰素调节因子4(MOM1/IRF4)转录因子过表达,可阻止CD4+T细胞凋亡,为淋巴瘤发生提供了可能,28%pcALCL存在DUSP22(MUM1/IRF4易位),MUM-1对区分CD30+LPD既不特异也不可靠,因为所有ALCL均可表达MUM-1,pcALCL少有TP63易位,基因表达分析证实皮肤归巢趋化因子基因CCR10和CCR8表达增加,部分解释了pcALCL皮肤发病的倾向。

AnnArbor分期将多灶性pcALCL归为IV期,误导其更具侵袭性,因此应使用ISCL和EORTC提出的除MF和SéZary综合征(SS)以外的原发性皮肤淋巴瘤TNM分期,此分期已在pcALCL证实。pcALCL预后很好,疾病特异性10年生存率>90%,局部淋巴结有限受累对预后无显著影响,但广泛区域性单侧肢体疾病预后较差(见病例3),其他预后不良因素包括年龄大、不能自发缓解、腿部表现,全身(T3)皮肤受累及实体器官移植(SOT)发生pcALCL。

治疗

局部治疗,无论是放疗(RT)还是手术切除,都是单发或局限性pcALCL首选治疗,一般应避免单药或多药化疗,因为预后良好,而药物治疗时毒性不可避免,但如有局部淋巴结受累,则BV是首选,其他可选治疗包括甲氨喋呤、普拉曲沙、多药化疗和RT,RT治疗反应率(RR)可媲美或优于全身化疗,且耐受性更好,但复发率高达41%,NCCN指南推荐剂量30~36Gy,但<30Gy也可能有效,正如本例。手术切除也常用于治疗pcALCL,特别是切除活检进行诊断,复发率高达43%。

EORTC/ISCL/USCLC指南认为低剂量(5~25mg)甲氨喋呤单药治疗pcALCL优于多药方案,源于其安全性。几种免疫调节剂,选择性RXR亚家族受体激活剂贝沙罗汀、沙利度胺、局部Toll样受体-7激动剂咪喹莫德均有成功治疗pcALCL的报告。

病例3

62岁女性,6个月前左腿出现多个丘疹并融合成巨大疼痛性溃疡性结节和肿瘤,进展迅速(图8),无发热,盗汗和体重减轻。皮肤活检见真皮中至深层有大的非典型淋巴样细胞片状增殖,核仁突出,染色质成块,胞浆丰富,伴大量中性粒细胞。免疫组化见肿瘤细胞为CD3+、CD4+、CD8-T细胞,不表达CD5、CD7,CD30+强阳性,TIA-1弱阳性,CD56和ALK阴性,Ki-67升高。WBC18.5K/uL,余血液计数和分类正常,CMP和LDH正常,胸腹盆腔CT见同侧区域淋巴结增大,高度考虑淋巴结受累,无其他淋巴结、脾或结外器官受累证据。

图8皮肤ALCL

临床表现与组织病理学

该患出现大量进展期皮肤ALCL病变,伴区域淋巴结可能受累,与局限性或系统性ALK阴性ALCL皮肤受累相比,更倾向于诊断pcALCL伴局部淋巴结受累。上述二种情况均不宜局部治疗,多项研究表明,广泛肢体受累(ELD)pcALCL,尤其累及下肢时,预后差于局限pcALCL,如有皮肤外疾病预后更差。ELD具有独特的基因表达,IL2R和STAT5上调可能与T细胞活化相关。

治疗

广泛或多灶性pcALCL尚无标准治疗推荐,多灶性或ELDpcALC与局部pcALCL相比,传统治疗反应率较低。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和泼尼松(CHOP)多药化疗最常用,ORR高达85%,但频繁快速复发。其他治疗包括环磷酰胺、长春新碱和泼尼松(CVP)以及依托泊苷、米托蒽醌、环磷酰胺、长春新碱、泼尼松龙和博莱霉素(VNCOP-B)。单药依托泊苷、吉西他滨和低剂量甲氨喋呤也有尝试,但缺少数据支持。

II期CD30+皮肤淋巴瘤前瞻性研究中,BV的ORR为75%,耐受性好,反应时间约3周,常见非血液学毒性为周围神经病变(65%),III期随机前瞻性ALCANZA研究证实了上述结果。虽然BV治疗局部进展期pcALCL(包括ELD型)经验有限,但对需要全身治疗者很有吸引力。

普拉曲沙是抗叶酸药物,根据PROPEL研究获FDA批准治疗复发难治性PTCL。粘膜炎是普拉曲沙最常见的非血液学毒性,治疗皮肤病变的剂量(15mg/m2/wk)所致粘膜炎明显减少,但仍需按照指南补充维生素B12和叶酸。侵袭性pcCD30+LPD和CD30+LCT-MF需全身治疗时,普拉曲沙是合理选择。

病例3继续

由于存在多种并发症,标准多药化疗有风险,给予8周期单药BV治疗,皮肤肿瘤(组织学证实)和淋巴结肿大完全缓解,但水肿和溃疡持续存在(图9)。

图98周期BV治疗后广泛皮肤ALCL

特殊考虑

pcALCL向深部组织延伸,如脂肪、筋膜和/或骨骼肌时极具挑战性,EORTC/ISCL/USCLC指南指出,pcALCL仅限于皮肤时,一线治疗不推荐使用多药化疗,然而目前只能暂时使用联合化疗,直至有研究支持新的治疗方案。

结语

CD30+LPDs过度治疗很常见,多数患者无法治愈,疾病相关死亡率低,意味着患者需要长时间治疗,并反复复发,因此需反复评估治疗获益、相关毒性以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Shinohara教授很少长期“维持治疗”或使用具有累积毒性的多药治疗,优先使用新型生物、靶向或免疫调节剂。继BV后,靶向CD30+的新药已进入临床研究且即将公布结果,对于慢性且症状较少疾病,治疗时应考虑新药“经济毒性”和临床风险。

参考文献

ShinoharaMM,ShustovA.HowITreatPrimaryCutaneousCD30+

LymphoproliferativeDisorders[J].Blood,.doi:







































哪里看白癜风的医院较好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个医院看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lwgongnuan.com/lctx/1179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