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疹是一种皮肤病变。从单纯的皮肤颜色改变到皮肤表面隆起或发生水疱等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皮疹的特点是大、小片粒红,有时会痒,有时不会痒。其种类和发病原因较多,需要根据不同情况进行诊断。
皮疹的种类
1、斑疹:只有局部皮肤颜色变化,既不高起皮面也无凹陷的皮肤损害,见于斑疹伤寒、丹毒、风湿性多形性红斑等:由于血管扩张而发红的红斑(猩红热、麻疹、药疹等),发生皮下出血的紫斑,等等。这些斑疹,常由红色或紫色再变为褐色、黄色,直至最后消失。从发疹到消失,有的要两星期,有的只要2-3天。
皮肤色素增多改变皮肤者,叫做色素斑。和色素斑相反,皮肤变白者叫做白斑,其代表是白癜风(寻常性白斑)。
2、丘疹是一种较小的实质性皮肤隆起伴有颜色改变的皮肤损害,见于药物疹、麻疹、猩红热、涅疹等。
3、玫瑰疹常与胸腹部出现的一种鲜红色、小的(直径多为2~3mm)、圆形斑疹,压之退色。这是对伤寒和伤寒具有重要诊断价值的特征性皮疹。
4、斑丘疹在斑疹的底盘上出现丘疹为斑丘疹,见于猩红热、风疹及药疹等。
5、荨麻疹又称风团,生活中最常见的,是局部皮肤暂时性的水肿性隆起,大小不等,形态不一,颜色或苍白或淡红,消退后不留痕迹,是皮肤速发型变态反应所致,见于异性蛋白性食物、药物或其他物质过敏、虫咬伤等
6、疱疹为局限性高起皮面的腔性皮损,颜色可因腔内所含液体不同而异。腔内液体为血清、淋巴液且直径小于1cm者为水泡,可见于单纯疱疹,水痘等;直径大于1cm的水泡称大泡。腔内含脓液者为脓疱,脓疱可以原发也可以由水泡或丘疹演变而来。有些糖尿病患者足部和手部可出现烫伤性水泡或大泡,可能与糖代谢有关。
皮疹的意义
皮疹作为一种皮肤变化,特别是对急性传染病的诊断很重要。根据皮疹的出现情况和形状,有时可以对疾病作出诊断,而且还能成为采取相应治疗措施的依据。由于因服药和使用化妆品而出现皮疹的很多,需要注意鉴别。
皮疹的原因及特点
1、急性发疹性传染病
急性发疹性传染病包括猩红热、风疹、水痘、麻疹、登革热斑疹伤寒、恙虫病、伤寒、副伤寒、丹毒、野兔热、马鼻疽等多种疾病。其特点是发疹多伴有不同形式的发热。由于病种的不同,此类疾病又各有特色。如猩红热的皮疹常于发病第1~2天,先出现于胸上部与颈底部,继而迅速蔓延全身,面部发红而唇周苍白,有脱屑现象,发病以急性发热、咽喉炎开始,可伴有白细胞增多及典型的杨莓样舌;
麻疹的皮疹常发于病后的第3-4天,发疹开始于面部、耳后、发际、以后遍布全身,呈斑疹或斑丘疹,后期有脱屑及色素沉着、伴有白细胞减少,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及口腔内的麻疹粘膜症状;
风疹发疹于病后第1~2天,皮疹迅速出现迅速消退,呈散在性小斑丘疹,由面部向下蔓延,无脱屑及色素沉着,一般病程短而症状轻;
水痘的皮疹常于发病数小时或1~2天内分批陆续出现,初为红斑,次为斑疹,再次为丘疹,继后则转为水疤。
此外,斑疹伤寒、伤寒、恙虫病、副伤寒、野兔热也为发疹伴有发热的传染性疾病,但发病率较低,其典型的发热类型及病史可协助诊断。
2、结缔组织疾病
主要见于急性播散性红斑狼疮。其典型的皮肤损害为鼻梁或双颊出现蝶形红斑,其他皮肤损害如可出现渗出性多形性红斑、丘疹、紫癜、荨麻疹等,同时伴有发热、皮疹脾肿大、关节痛等症状:实验室检查可发现血沉加快、血清蛋白降低、抗核抗体试验呈阳性,狼疮细胞的发现对确诊此病有决定性意义
3、变态反应性与过敏性疾病
如风湿热病人中1/3可出现各种皮疹。最常见的为环形红斑与皮下结节,此病多伴发热、汗多、关节痛及血沉加快等反应。
药物热通常伴有药疹,但多呈对称性分布且呈多形性,往往伴有痉痒感、烧灼感。常见的发疹类型为猩红热样红斑、荨麻疹、麻疹样红斑、固定性红斑等,其发病前有服用抗菌素、水杨酸制剂、鲁米那等史。荨麻疹也由过敏所致,可由寒冷刺激及其他过敏原所致,其特征与暂时性水肿性皮肤隆起,顶面齐平,常伴有瘙痒和灼热感,通常突然发生,经过数十分钟或数小时后即迅速消失。
4、血液病
急性发疹也可见于某些血液病。往往伴有发热,可见于急性白血病、何杰金氏病及恶性网状细胞病。骨髓象检查可帮助诊断。
皮疹的处理
1、不要抓破,特别是有水疱和丘疹的部位,只要有一点损伤就有感染的危险。患者夜间常无意识的去抓它,所以要把指甲剪短,小孩子要给他带上手套睡觉。
2、衣着方面,特别是衬衣和贴身衣服,不要有刺激性的。一般要质地柔软的棉布做的衣服最好,不要穿化纤和毛织品。
3、不要吃带刺激性和油腻的食品。
4、大便要通畅,有便秘时,可服轻泻药或灌肠。
5、保持皮肤和粘膜的清洁。
6、要仔细观察有无全身性症状及其发疹类型
日常注意事项
1、尽可能追寻病因,隔绝致敏原,避免再刺激。去除病灶,治疗全身慢性疾患,如消化不良、肠寄生虫病、糖尿病、精神神经异常、小腿静脉曲张等。
2、注意皮肤卫生,勿用热水或肥皂清洗皮损,不任用刺激性止痒药物。
3、禁食酒类、辛辣刺激性食品,避免鱼虾等易于致敏和不易消化的食物,注意观察饮食与发病的关系。
4、劳逸结合,避免过度疲劳和精神过度紧张。
作者:医院
郭树彬首都医科医院急诊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
中国科协中华医学会医学科普传播专家团团长
中华医学会科普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医学科普分会委会主任
中国医师协会医学科普媒体联盟主任委员
北京医学会科普分会主任委员
编辑:医院
注明: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