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过敏自在人生

文章来源:固定性药疹   发布时间:2021-12-2 17:29:03   点击数:
 

  □文/本报记者刘云涛图/张妙婷

  如果说过敏性疾病(也叫做变态反应性疾病)已不仅仅是一种常见病,而已成为一种全球范围内的流行病,可能很多人会质疑。事实上,在30个国家共12亿人中进行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2.5亿人(22%)患有过敏性疾病。这是世界变态反应组织(WAO)发布的调查数据。从年开始,WAO联合各国变态反应机构共同发起了对抗过敏性疾病的全球倡议,将这一年的7月8日定为第1个世界过敏性疾病日,到今年的7月8日已经是第10个世界过敏日。

  过敏的人越来越多

  春暖花开,过敏性鼻炎患者却喷嚏不断,涕泗横流;湿热的雨季到来,可爱的宝宝出现严重的过敏性哮喘,祸首原来是真菌;阳光灿烂,有人却偏偏害怕出现日光过敏性皮炎;碰到雾霾天,越来越多的人出现了严重的眼结膜过敏……

  是不是我们身边患过敏性疾病的人越来越多了?没错,医学专家已经达成共识,过敏性疾病已经成为全球性趋势。

  过敏性疾病更规范的称呼应是“变态反应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过敏性肠胃炎以及湿疹、荨麻疹、斑疹、丘疹、划痕症、异位性皮炎、风团皮疹、皮肤瘙痒等病症。

  医院耳鼻喉科陈建军副主任医师介绍,造成过敏性疾病的原因目前还没有确切的结论,但导致该病发生率急速增加的主要原因,是生活环境的逐渐恶化。由于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大气污染加剧,使很多原来不是过敏性体质的人也演变成过敏性体质。而随着车辆的增加,汽车废气中的芳香烃颗粒又加速了过敏性炎症反应的发生。还有,家庭装修带来的甲醛等化学气体也是致敏因素。另外,饮食内的热量和油脂的含量增加,造成人体自由基的增加,也导致身体容易发生炎性反应。

  雾霾致敏最难防控

  最近几年,我国的空气状况不容乐观,多个城市甚至出现了连续的雾霾天。严重的空气污染,对有过敏体质的人来说,尤其容易诱发过敏症状,导致过敏性鼻炎、结膜炎或皮肤的过敏症状。

  要完全避开空气中的致敏原几乎是不可能的,只能尽量做到空气的过滤与清新。医院皮肤科冯爱平教授认为,要避免空气环境引起的过敏,公众首先要养成每日   如果是雾霾天,冯爱平教授建议大家出门最好戴上口罩、伞和帽子,甚至戴上墨镜,穿长袖长裤,减少空气污染物与皮肤、毛发的接触及紫外线对皮肤的损伤,也避开对眼部的刺激。遇到雾霾天,回家后还要及时冲洗头发和面部,但不要过度清洗和应用洗涤化学品,避免对皮肤的二次损伤。冲洗掉漂浮在身上的污染物后,适当用些护肤润肤霜,强化皮肤的保湿。

  冯爱平教授指出,对于已经发生的皮肤过敏等疾病,医院就诊,口服一些抗过敏药物,并在医生指导下根据局部皮损情况,适当使用激素类软膏和润肤剂等。对于可能的自由基损伤,可适当服用维生素B和维生素E等,还包括一些抗氧化水果,如橄榄、樱桃、红石榴、柚子、葡萄、胡萝卜、柠檬等;补充微量元素硒、镁等;有时还可借助激光治疗。对于可能的重金属中毒,可采用多饮水或生物物理治疗等方式,配合一些药物,加速排泄,减少金属污染物进入体内。

  尽量预防药物过敏

  所谓药物过敏是指,按正常的用法、用量接受药物治疗后,发生的一些药理作用以外的不正常的反应和症状,是机体因个体差异对抗原或致敏原的一种异常的免疫反应,即所谓变态反应或过敏反应,和药物产生的毒性反应、药物的不良反应是有区别的。

  冯爱平教授介绍,药物过敏在临床上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既有较常见的皮肤粘膜表现,也有全身的反应。药物过敏发生后,有些会在皮肤或黏膜上出现不同程度的皮疹,如丘疹、水疱、红斑等。不同的药物在不同的人身上引起的过敏症状和皮疹都是不一样的;相同的药物在不同人身上引起的皮疹也是不一样的。除了皮疹外,可能还有药物引起的发热,或肝肾等器官的损害。

  有些人会问:“我以前都不过敏,为什么现在会过敏呢?”冯爱平教授解释说,人生病后,体质发生了变化,对以前不过敏的东西可能就会过敏了。

  还有些人药物皮试是正常的,可注射后还是过敏了。这是由于药物在每个人体内的代谢和分解过程有所不同,有的人对药品本身不过敏,但对药物的代谢产物发生过敏;或是几种药在体内相互作用后产生新的物质,引起了过敏;还有些代谢物与体内的某种受体结合后形成了半抗原或完全抗原,引起过敏反应。

  通过一些措施,药物过敏的发生率可以有效地降低。冯爱平教授认为,到医院去看病,患者要如实告知医生有无药物过敏史。并且要仔细阅读药物说明书,有药物皮试要求的应主动作皮试,注射治疗后不要马上离开,医院待上半个小时。另外,不要空腹时接受注射治疗。有些身体反应并不是药疹的表现,如果混为一谈,把不是过敏的药物误认为是,以后选择药物的品种就少了许多。

  此外,冯爱平教授特别指出,有些患者对药物过敏的一些误区须纠正。比如,认为中药不会引起过敏;抗过敏的药物不会引起过敏;过敏反应都在用药后很短时间内发生;用药量小就不会过敏;注射治疗才会引起过敏,而口服不会等等,这些都是错误认识。

  远离致敏原最重要

  对于过敏性疾病的患者,早期查清过敏原,避免接触,对控制疾病发作,提高生活质量有着重要意义。医院变态反应科文利平副主任医师介绍,在临床中,他们经常遇到比较“晚期”的患者来检查过敏原。此时,患者病变部位已经发生了很多不可逆的病理改变,导致治疗的效果并不满意。

  “例如,哮喘患者已经到了重度持续哮喘的阶段,而且这种情况已持续了很多年,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控制,肺功能已经严重受损。这时,即使是用最好的药物进行治疗,肺功能也只能勉强维持日常生活,患者的生活质量严重下降。”文利平说。

  “皮肤过敏也是同样。早期的湿疹,如果能够明确原因,其实完全是可防可治的一个病,但很多人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等到了很严重的阶段,继发皮损很严重了,皮肤屏障功能都已经被破坏了,任何刺激都可能导致皮炎的加剧。这个时候再查过敏原,就为时过晚。”

  因此,她特别提醒患者,过敏性疾病一定要以预防为主,不要平时不在意,等到急症来了,或者等到疾病已经很晚期了再来治疗,就晚了。

  相关链接

  常用的抗过敏药

  ■抗组胺药

  第一代抗组胺药:如氯苯那敏、苯海拉明,有明显的镇静作用和中枢神经不良反应,最常见的是嗜睡和乏力,反应时间延长等。服用这类药物后应避免从事开车、操作精密仪器等工作。另外,该类药物还具有抗胆碱能作用,可引起口干、眼干、视力模糊、便秘、尿潴留等症状,还可能诱发青光眼。因此,前列腺增生、青光眼、肝肾功能低下者和老年患者应慎用。

  第二代抗组胺药:常用的有西替利嗪、氯雷他定、咪唑斯汀、依巴斯汀等,不良反应很少,几乎无明显的抗胆碱能作用和镇静作用。但近期研究发现,阿司咪唑(息斯敏)和特非那定(敏迪)

  可能导致少见的、严重的心脏毒性,会引起致命性心律失常;当与酮康唑、伊曲康唑和红霉素合用时会加重上述不良反应,故应避免同时使用;有严重肝功能损害或潜在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也应慎用。

  第三代抗组胺药:如地氯雷他定、非索非那定、左西替利嗪等,不良反应更轻,与红霉素、酮康唑等合用也不会产生心脏毒性。

  ■变态反应介质阻释剂

  酮替芬\色甘酸钠

  ■皮质类固醇

  除了口服之外,静脉注射也是抗过敏药物常见的给药方式。此类药物包括肾上腺皮质激素类制剂(如地塞米松、甲基强的松龙、氢化可的松等),主要用于严

  重的、急性全身性过敏反应,一般不长期使用。

  ■调节免疫类

  维生素C:有较强的抗氧化作用,能帮助人体清除自由基,保护人体组织细胞免受自由基的破坏和损伤。而当人体接触致敏物质时,维生素C又可以发挥它的抗组胺作用,从而减轻或避免过敏反应。

  钙剂(氯化钙、葡萄糖酸钙)

  辅酶Q10:自由基清除剂,本身是细胞自身产生的天然抗氧化剂,能抑制线粒体的过氧化,有保护细胞膜功能。

  ■其他抗变态反应药

  尘螨注射液:用于吸入型哮喘、过敏性鼻炎、异位性皮炎、泛发性湿疹、慢性荨麻疹等的治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lwgongnuan.com/lctx/16012582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