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不止是养生的好时节,更加是一个需要避病的日子……
活动时间:
伏前贴:7月11日-7月15日,共5天
年初伏:7月16日-7月20日,共5天
年中伏:7月21日-7月25日,共5天
年末伏:7月26日-7月30日,共5天
年加强贴:7月31日-8月4日,共5天
年巩固贴:8月5日-8月9日,共5天
三伏天是从夏至日后的第三个庚日开始,叫做初伏(10天);夏至日的第四个庚日叫做中伏(20天),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则是末伏(10天),随后季节变化开始进入秋季。这40天时间,请不要食冰镇的水、饮料和食物,会促使寒气入侵不能排出。冬天之所以怕冷、手脚凉都是三伏天不注意导致,要想使体内的寒气排出,请坚持在伏天喝热水,会把体内多少年深入骨髓的寒气逼出来。一年一度的伏天请对身体且行且珍惜!什么是三伏天?三伏天出现在小暑和立秋之中,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所谓的“伏天儿”,就是指农历“三伏天”,即一年当中最热的一段时间。可以这样理解:“伏”就是天气太热了,宜伏不宜动。医院三伏贴由医院中医专家团队在传统冬病夏治的处方基础上,根据怀化区域的环境特点和人们的实际体质情况,精心研发而成,历经三年效果检验,效果显著。医院中医专家团队:向阳:中医硕士,医院中医科专家,师承王行宽、程丑夫等国家级名中医。胡安荣:高年资中医副主任医师,医院中医科主任。郑运中:高年资中医专家杨进良:高年资中医专家,侗医专家
医院三伏贴采用道地药材,现时现场依循古法手工制作而成,并由专业中医技师取穴贴敷,疗效更好!
什么是三伏贴
(1)(三伏贴)天灸,是中医灸治疗法中非火热灸法中的主要方法,又称发泡疗法。天灸疗法是中医传统的外治疗法,是借助药物对穴位的刺激,使局部皮肤发红充血,甚至起泡,以激发经络、调整气血而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通过将特殊调配的药物贴敷于特定的穴位,可使药物持续刺激穴位,通经入络,达到温经散寒,疏通经络,活血通脉,调节脏腑功能的效果,既可改善临床症状,又可提高机体免疫力。是中医治未病在临床的最佳体现。
(2)三伏季节天气炎热、人体体表毛孔张开、此时采用中药敷贴穴位、便于药物的吸收、从而提高了治疗效果。
三伏贴适应症
三伏贴适应的病症:冬病夏治法最适用于容易感冒、免疫力低下、容易过敏、平常虚弱多病及手脚冰凉等体质偏寒人群。
(1)内科类疾病:脾胃虚寒、消化不良、易感冒、慢性疲劳综合征等人群。
(2)呼吸类疾病:过敏性鼻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咳嗽等人群;
(3)骨科疾病: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增生性脊椎病、膝关节增生性关节炎。
(4)妇科类疾病:宫寒、月经不调、痛经等人群;
(5)儿科疾病:气管炎、肺炎、支气管哮喘、咽炎、鼻炎、久咳、厌食、遗尿、腹泻、脑积水及体虚易感冒者。
(6)疼痛性疾病:风湿、类风湿、增生性关节炎、颈肩腰腿痛、痛风等。
三伏贴注意事项
(1)贴敷时间成人4—6小时,儿童0.5-4小时。
(2)若贴后皮肤感觉灼热、热辣、瘙痒、刺痛时,必须及时取下药贴并用温水清洁皮肤;若帖后皮肤过敏并起药疹、起泡、破溃时,医院进行咨询和处理。
(3)治疗期间饮食宜清淡,忌食生冷瓜果、冰冻冷饮、辛辣肥腻之品及绿豆、海鲜等。
(4)贴敷期间要注意保暖,勿受凉;敷贴药物后注意局部防水,当日禁止沐浴、游泳。
(5)穴位贴敷不能代替任何治疗,如果有慢性疾病、正在服药的顾客,贴敷期间不能停止治疗盲目减药或停药。
(6)三伏贴三年为一个疗程,病程长的患者可增加疗程。
(7)贴敷期间减少运动,防止大量出汗,导致敷贴脱落或着凉。
(8)贴完后用湿纸巾擦拭皮肤。
咨询热线
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