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章大约需要8分钟,非医药人士建议不要阅读ok
林元珠,女,汉族,主任医师、教授,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医疗系本科皮肤性病专业,毕业以后分配到保医院工作1年,分配到石家庄河医院皮肤科,河北医学院以后更名为河北医科大学。经过了几乎一辈子的学习打拼,林元珠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直到年退休以后仍然被返聘在该院,勤勤恳恳工作至今,亲身经历和见证了医院及皮肤科的发展历程。
一、学校的历史回顾
河北医科大学的前身河北医学院,是中国医院校,可上溯至光绪二十年(年)创办的北洋医学堂,至今已有年的校史。北洋医学堂创建于年,年改为直隶医学专门学校,年该校由天津迁往保定。年,直隶公立医学专门学校在保定城内北大街成立附设诊所,副所长赵瀚恩专门为患者诊治皮肤病和花柳病。年(民国2年),医院建立门诊,分八科,第四科为皮肤花柳科。赵瀚恩任医院院长后,还兼任皮肤花柳科医长,年(民国22年),高祀瑛教授任皮肤花柳科主任,年秦作梁任皮肤花柳科主任。年皮肤花柳科归内科管理,设2~3张病床,皮肤花柳科医师有张宝瑞、郭文友,护士为墙华。年皮肤花柳科成为独立科室。
年河北医学院和医院搬迁到石家庄,原在保定的医院搬迁到石家庄后称医院,历任皮肤科主任为郭文友、姚春华、四荣联、李玉平。年,河北医学院接收了原医院,更名为河医院,皮肤科历任科主任为林培泉、林元珠、梁祖琪、高顺强。年,河北医学院接收医院,医院,皮肤科历任科主任为张志书、马淑珍、陈强。“文革”期间,河北医学院更名为河北新医大学,“文革”后又恢复河北医学院名称。年,华山冶金高等医学专科学校由西安迁往石家庄市,年并入河北医学院医院,年正式更名为医院,皮肤科历任主任为段志拴、李艳佳。年院校合并时更名为河北医科大学,河北医科大学目前共有四所医院,分别称为医院、医院、医院。
二、科室的发展之路
医院医院。该院皮肤科建立于年,初建时仅有林培泉、林元珠两位医师,一间诊室,一台显微镜,以及血压计、压舌板、台灯等简单医疗器械,日门诊量30到40人次,遇有重病人收至外科病房住院治疗。年医院体制改革,一度取消了皮肤科改为以病因分科。皮肤科医师分别在变态反应科和神经体液科上班,并接受内、外科的基本功训练约一年。年又恢复了原分科,当时我们又在简陋的条件下开展真菌培养并做了真菌药敏试验。-年开展了念珠菌女性阴道炎的研究,年独立开展了真菌的镜检、培养和鉴定。
“文革”期间,我院实行综合连队制,皮肤科再次被取消。皮肤科医师在综合门诊、急诊室和外科门诊上班,直到年才恢复了皮肤科门诊。在-年间,皮肤科由于医生少,门诊量大,医院曾派刘亚娴、刘建德两位中医师先后到皮肤科门诊协助工作,并由此(70年代)开展了中西医结合治疗皮肤病。80年代开展了同位素敷贴治疗血管瘤。
-年,头癣防治工作是河北省卫生防治工作的重点。受河北省地方病防治所的委托,皮肤科曾组织人员到厂矿、学校普查,收集全省各地、市的头癣标本余例,进行逐个培养鉴定;并与医学院电镜室合作开展头癣病发电镜观察。在年全国头癣防治经验交流会上,林元珠和应国华医师在大会发言的文章“石家庄地区头癣防治工作总结及电镜观察”受到全国各省代表的一致好评。鉴于多年来全科在头癣防治上齐心协力的工作,年皮肤科获河北省卫生防疫奖。
年,我院皮肤科承办了为期2个月的“全国真菌学习班”,主办人孙鹤医院的真菌学研究员,邀请了全国知名的真菌学专家郭可大、秦启贤、吴绍熙、王瑞礼、张民夫、尤刚担任讲师,林元珠亦参加了讲课,这次学习班为全国培养了80余位中、高级的医学真菌人才。
年10月,林培泉和郭文友教授在石家庄承办了“全国首届儿童和老年皮肤病学术会议”,并由我院出面,林元珠协助邀请了日本信州大学医学部院长高赖去雄教授和大版关西医学院医院院长朝田康夫教授在学术会议和大学作专题演讲,从此,开展了我省皮肤科与日本皮肤科专家的交流。20世纪80年代初期还曾邀请日本小川秀兴及国内知名专家朱德生、边天羽、张志礼、陈洪铎、郭英年、马圣清等来我省讲学,扩大了我省与日本和国内各省的交流。
年9月和年11月分别在北京和广州主持了全国首届和第二届全国儿童病学术会议,林元珠担任大会主席。
皮肤科在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科室的发展很快。年成立河北省医疗美容中心,年获临床皮肤病学与性病学专业硕土学位授予点,年末在皮肤科设立性病检验室和皮肤免疫检验室,开展各类性病检测和自体免疫性疾病的自身抗体检测和免疫荧光检查,年起建立皮肤病理室并开展皮肤病理学临床诊断,年开展免疫酶法检查过敏原和脱敏治疗。年开展了大疱病的实验室诊断技术,如皮肤组织病理诊断和免疫荧光检查诊断。年获批在我科设立河北省皮肤病研究所。年开展表皮移植治疗白搬风。年被批准为国家药物临床试验基地,全国真菌病诊治示范门诊,年被授予国家级皮肤医疗美容示范基地,年被批准为国家级皮肤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
三、辛勤耕耘与收获
林元珠参加工作后,对她的科研方向最具有决定性影响的是年医院派她回母校医院参加杨国亮和秦启贤教授举办的全国真菌学习班,医院学习儿童皮肤病学的教学法。在学校就成绩优异的林元珠,参加工作以后仍然坚持不懈地学习进修,年、年和年曾三次脱产参加院办和省办西医学习中医班,共计2年零3个月。年和年两次赴日本信州大学医院皮肤科和日本大阪关西医科大学医院皮肤科进修学习和交流共4个月。
50余年来,在皮肤科平凡的医疗、教学工作中,她勇于探索和创新。若干科研成绩是她和她的团队,在日常工作或下乡巡诊中曾诊治过的成千上万头癣、体癣、面癣、手癣、疑似银屑病、疑似皮炎、湿疹和待诊的患者中发现的。有的带有偶然性,但大部分都是经过她和她的团队细心地问诊、查体以及科学地实验室研究后发现的。有时从病房、门诊或农村采集癣病或疑难病例的真菌学检查标本,实验室初报为阴性,但是因为临床上疑似癣病,她就利用中午休息时间或节假日,重新反复制片,亲自显微镜检查,结果真的就有了阳性发现。
年去日本信州大学医院进修期间,她把从国内带去的10余份婴儿头皮念珠菌的菌痂标本,亲手制作成透射电镜的树脂样品,在透射电镜下可见到念珠菌菌丝和孢子。回国后她继续与河北医科大学电镜室协作,多次作真菌的扫描电镜观察,结果发现了白念珠菌可以感染头发,改变以往认为的白念珠菌不感染头发的传统观念。以后她和朱敬先又发现林生地霉亦可以感染头发的证据。
林元珠就是这样在平凡的临床医疗中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工作着、探索着,在条件致病真菌感染的研究中获得了若干发现。
(一)念珠菌和林生地霉可以感染人类头发
-年3月,她的团队累计报道发现47例头皮念珠菌病,其中婴儿头皮念珠菌病45例,儿童头皮念珠菌病1例,老年头皮念珠菌病(葡萄牙念珠菌所致)1例。扫描电镜观察婴儿头皮念珠菌病的病发,有菌丝和孢子围绕毛发,毛发变细出现裂隙。年,她和朱敬先从一例脓癣患儿的皮损处分离出一株白色粉末状、边缘有绒毛样的菌落生长,该菌株经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白逢彦教授鉴定为林生地霉(Geotrichumsilvi-cola),取皮损处的毛发接种沙氏培养基上7天后取毛发送扫描电镜观察,见到大量菌丝包绕毛发外,还可见到菌丝穿入毛发的现象。应用白念珠菌和林生地霉分别作体外毛发感染实验,发现白念珠菌于12-20周同样显示菌丝和孢子入侵毛发。
(二)发现1例林生地雾致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的血液感染
年高顺强主任查房时发现1例大疱性表皮坏死松解型药疹(TEN)患者,血液和尿液检验中报告查到真菌,林元珠和朱敬先协助做了以下多种实验室研究,证明为生地安,经静点大蒜素和口服依曲康唑2周后痊愈,随访一年无复发。
(三)国内外首报墙毛壳菌致暗色丝孢霉病1例
该例为25岁的女性农民,主诉胸腹部出现散在红色斑块伴低热、消瘦一年余。病理检查显示真皮和皮下组织炎性细胞浸润间有粗细不一棕色壁、胞浆透明的分隔菌丝。
(四)首报裂褶菌致老年人变应性支气管炎
年,林元珠和万力发现1例男性68岁的老年患者于做冠脉搭桥术出院1周后频繁地咳嗽、咳黏稠样痰,做痰液培养和镜检两次,均发现白色潮湿丝状菌落,其分离的菌株做形态学、生理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为裂褶菌。该例患者经伊曲康唑口服两周后治愈。
(五)首报粉末毕赤酵母可致婴儿皮肤感染
患儿为16个月男孩,因上呼吸道感染长期应用抗生素,出现鹅口疮,头颈部和躯干生长小红丘疹3个月。鉴定为粉末毕赤酵母。临床诊断为慢性皮肤黏膜念珠菌病伴皮肤粉末毕赤酵母感染。经口服特比奈芬4周后皮损痊愈。一年后又因上呼吸道感染应用抗生素致鹅口疮复发,复诊时口腔和指甲真菌培养均为白念珠菌,该患儿最终死于肺部双重感染。
近30年来,林元珠教授先后主编、副主编、参编了《皮肤病学及性病学》《现代儿童皮肤病学》《皮肤性病学》等16部著作。
林元珠,正像我校的校志铭上记载的:“甘做园丁士,只求耕耘忙”。她是一位甘于奉献的园丁,也是一位成就非凡的大医。
林元珠口述
郭艳久整理
高顺强朱敬先王文氢审校
医院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