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般人群中,青霉素过敏的发生率约为10%,危及生命的青霉素过敏性反应(anaphylacticreactionstopenicillin)发生率为0.02%~0.04,以皮肤出疹最常见。青霉素过敏性反应由免疫球蛋白E(IgE)介导。对于有青霉素过敏史的患者,建议进行皮试,以排除IgE介导的过敏反应。近期发表在ClevelandClinicJournalofMedicine上的一篇文章介绍了疑似IgE介导青霉素过敏的评估方法,重点介绍了青霉素过敏的诊断性检查,还介绍了后续处理方法及青霉素与其他抗生素之间的交叉反应。
有青霉素过敏史患者的评估
临床医师了解药物反应的分类、IgE介导过敏的危险因素以及青霉素过敏的病理生理学,有助于提高对有青霉素过敏史患者的评估。
药物反应的分类
药物不良反应可分类为可预测的反应(A型)和不可预测的反应(B型)。可预测的反应通常呈剂量依赖性,与已知的药物药理学作用相关。不可预测的反应可进一步分类为药物不耐受、药物特应性,药物过敏和假性变态反应。青霉素过敏可表现为格-库二氏超敏反应(见表1)。其中Ⅰ型(速发型,1h内发病)和Ⅳ型(迟发型,数日至数周发病)最常见。
IgE介导过敏的危险因素
超敏反应的危险因素包括频繁或反复应用青霉素和大剂量胃肠外(而非口服)给药。年龄和遗传性过敏症(atopy)并非青霉素过敏的危险因素。然而,遗传性过敏症能够增加更严重青霉素过敏性反应的发生风险,青霉素过敏性反应常发生于20~49岁人群。
青霉素过敏的病理生理学
所有的青霉素具有相同的核环结构(β-内酰胺环和噻唑烷环),但有不同的侧链(R基团)(见图1)。生理条件下,核环结构可被代谢为主要抗原决定簇(青霉噻唑基团)和次要抗原决定簇(青霉素本身、青霉噻唑盐和青霉吡唑酸盐),触发IgE依赖性应答。相似抗生素(氨基青霉素和头孢菌素)产生的速发型过敏反应可由IgE抗体(而非青霉素主要和次要决定簇)介导。
有青霉素过敏史患者常询问的问题
应密切询问患者青霉素过敏既往史和目前情况,并应对患者进行皮肤点刺试验、皮内试验,随后可尝试逐渐增加药物剂量治疗(graded-dosechallenge)或药物脱敏治疗(drugtolerancedesensitization)(见图2)。有青霉素过敏史患者常询问下列问题:(略,需全文PDF,请回复此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