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过敏药物的合理应用

文章来源:固定性药疹   发布时间:2017-12-31 4:40:40   点击数:
 

近几年来随着社会压力、环境、气候等变化,患过敏性疾病的患者数量急剧增长,随之而来,药品市场上出现了琳琅满目的抗过敏药物,现归纳得出临床上抗过敏药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一)抗组胺药:这是最常用的抗过敏药物。多属乙基胺类,与组胺共同竞争H1受体而拮抗组胺的作用。经过多年研究已经从第一代品种,发展到第二代、第三代品种。

①第一代抗组胺药,主要用于皮肤过敏症:荨麻疹、湿疹、皮炎、药疹、皮肤瘙痒症、神经性皮炎、虫咬症、日光性皮炎。也可用于过敏性鼻炎、血管舒缩性鼻炎、药物及食物过敏。有明显的镇静作用和中枢神经不良反应,最常见的是嗜睡和乏力,反应时间延长等,服用这类药物应避免从事开车和操作精密仪器的工作。另外此类药物具有抗胆碱能的作用,可引起口干、眼干、视力模糊、便秘、尿潴留等症状,还可能诱发青光眼。因此前列腺肥大、青光眼、肝肾功能低下和老年患者应慎用。我院的此类药物有盐酸苯海拉明注射液、氯苯那敏(扑尔敏)、盐酸赛庚啶片、盐酸异丙嗪或盐酸异丙嗪注射液。其中盐酸苯海拉明注射液新生儿、早产儿禁用;盐酸赛庚啶片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禁用;盐酸异丙嗪片早产儿、新生儿、3个月以下婴儿不宜使用;盐酸异丙嗪注射液婴儿、新生儿禁用。

②第二代抗组胺药,可用于治疗季节性或常年性过敏性鼻炎,以及由过敏原引起的荨麻疹及皮肤瘙痒。与第一代抗组胺药相比副作用很少,极少数患者可出现皮疹、皮肤瘙痒、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几乎无明显的抗胆碱能作用和镇静作用。我院的此类药物有盐酸西替利嗪糖浆、氯雷他定片/糖浆和盐酸左卡巴斯汀鼻喷剂。其中盐酸西替利嗪糖浆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禁用。

③第三代抗组胺药,副作用更小,我院暂无此类药物。

(二)过敏反应介质阻释剂:此类药物能稳定致敏细胞膜,阻止组胺等多种过敏反应介质,如5-羟色胺、缓激肽等的释放。我院常用药物有酮替芬片。酮替芬片可用于治疗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皮炎。不良发应:常见的有嗜睡、倦怠、口干、恶心等胃肠道反应,偶见头痛、头晕、迟钝以及体重增加。

(三)钙剂:能增加毛细血管的致密度,降低通透性,从而减少渗出,减轻或缓解过敏症状。常用于治疗荨麻疹、湿疹、接触性皮炎、血清病。血管神经性水肿等过敏性疾病的辅助治疗。我院此类药物有葡萄糖酸钙注射液。

(四)免疫抑制剂:主要对机体免疫功能具有非特异的抑制作用,对各型过敏反应均有效,但主要用于治疗顽固性外源性过敏反应性疾病、自身免疫病和器官移植等。我院的此类药物主要有属于糖皮质激素的氢化可的松、糠酸莫米松等,它们具有抑制免疫反应的作用,故可缓解过敏反应症状,作为非处方药,皮质激素类药物仅供外用,主要适用于过敏性皮炎、脂溢性皮炎以及瘙痒症等。这类药物不应长期应用。

抗过敏药种类繁多,其适应症也不尽相同。因此选用抗过敏药时,应以抗组胺药优先,但不要长期、大剂量服用某一种抗过敏药,否则不仅会使药物失效,还会出现不良反应,甚至导致死亡。

另外应该注意根据患者过敏症发作时间的不同,抗过敏药服用时间也不相同。过敏症状出现于白天的人,于晨间服药,症状出现于晚间者,则在临睡前服用。氯苯那敏、酮替芬、赛庚啶容易引起嗜睡、头昏、头痛、反应迟钝等现象,因此最好在临睡前服用。

抗过敏药物都有毒性作用,长期服用这些毒性作用发生“积累”,对人体危害较大。因此,服用抗过敏药物,不要长期使用一种,超过一个月就需要换用其他类型的抗过敏药物,或者采用必要时用药的方法来代替常规的定时服药。

有一些患者,服用抗过敏药后,发现没有效果,甚至病情加重,误以为是药量不够,于是擅自加大剂量,这是十分危险的。主要原因是许多过敏药物本身,也能引起过敏反应。比如氯苯那敏,有些病人服药后原有的过敏症状不仅没有缓解,还出现了皮肤瘙痒、皮疹、腹泻腹痛等过敏反应,少数病人甚至会发生血象的异常,表现为白细胞数目减少,血小板减少等。容易引起过敏的抗过敏药还有异丙嗪、苯海拉明等等。要注意的是,药物过敏可致命,因此,服用抗过敏药物的患者一定不要放松警惕,一旦发现药物无效或病情加重,应该马上就诊。(药学部李金桃供稿)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怎么样
北京中科刘云涛
转载请注明:http://www.lwgongnuan.com/ystl/94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