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保护孩子的牙齿
很多妈咪有一个错误的观念,以为婴儿还未出牙,便毋须为BB清洁口腔,其实,为BB清洁口腔的最大意义,除了清洁之外,还在于培养他们清洁的习惯。假如BB一向没有清洁口腔的习惯,到出牙后才培养便会十分困难。
为婴儿清洁口腔,妈咪们可以洗手后用柔软纱布缠着食指,沾水后便可为婴儿清洁口腔,但切记要轻力抹拭,以免伤害BB的牙床和牙肉。
到孩子长出牙齿后,便可用一些刷毛柔软、刷头小巧的BB牙刷为BB刷牙。至于牙膏方面,可待孩子的牙齿出齐后才用,以防小孩子误吞牙膏。当使用牙膏时,必须使用含氟素(Fluoride)的牙膏。同时,使用牙膏的分量应大约为一粒青豆的大小,避免BB不能把过多的牙膏清洗乾净。
另外,又有一些妈咪以为既然乳齿到六岁左右便脱落,往往因此掉以轻心,而忽略了乳齿的健康。但其实乳齿对孩子的一生,也是有影响的。
乳齿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帮助孩子正确发音及令恒齿正常地生长。乳齿生长时,亦正是BB牙牙学语之始,假若BB的乳齿蛀掉,甚至脱落,便会影响说话时发音的准确性,即使日后恒齿长出,到时才纠正错误的发音也较为困难。
另外,乳齿亦是为恒齿预留生长位置,让日后恒齿顺利地长出。假如乳齿蛀掉脱落,而恒齿又未长出,两旁的乳齿便会移位,占去原有牙齿的生长位置,那么日后恒齿便因没有足够的生长空间而向内或向外生长,导致牙齿不整齐,影响外观,较严重的更会造成牙肉发炎、生牙疮等口腔疾病。
其实,蛀掉乳齿的最严重后果,是连带伤害恒齿,使孩子一生也没有健康整齐的牙齿。由于恒齿就在乳齿之后长出,假如乳齿蛀得深入牙根,细菌便可伤害还未长出的恒齿,令日后的恒齿在结构及外形上皆受损害。
除此以外,妈咪们更要及早定期带孩子见牙医,作定期的检查。预防远胜于治疗。如果孩子第一次往见牙医时,是因为牙齿有问题,那么孩子定会对牙医有个负面的印象,更会觉得见牙医是件可怕痛苦的事,日后要孩子作定期检查便很困难了。
如果孩子相信见牙医只是帮助他们保持牙齿健康,而不是一件痛苦的事,他们一定乐于定期检查牙齿,那么孩子的牙齿健康亦可得到相当的保障。
婴幼儿疫苗注射前后须知
注射前的注意事项
带宝宝去打预防针之前,您可得先作一些准备动作,免得白跑了一趟或是错过了注射时间。
1.电话预约
去打预防针之前,医院诊所或卫生所(室)每周的哪一天,有办理预防接种及注射的项目,再依宝宝注射的种类按时前往,在施打疫苗之后,应按照医师或护士预约排定的下一剂疫苗接种时间前往注射,若宝宝当天有任何状况不适合施打疫苗,应再和接种单位查询下一次的接种时间,免得白跑一趟。
2.详知宝宝的生理状况
另外如果宝宝平常不是由父母自己带养照顾的话,在施打预防针之前,应该询问清楚宝宝的状况,才不会造成医师诊断上的困扰,对宝宝也不好。父母在平常的时候,可以多多注意宝宝的发展情形,将全民健保手册内的家长记录事项表格填一填,作为医师诊断时的依据。
各种疫苗的注射有其应注意的禁忌,父母们应注意做好宝宝生理状况的评估事项,例如:过去一年内注射同类的疫苗之后,宝宝是否有抽筋或休克的现象发生;目前有无身体不适的情况,包括发烧、服用特定药物……等。
3.带齐证件
要准备的东西包括:宝宝的预防接种记录卡、全民健康保险手册、挂号证(到医院看健儿门诊者)、B型肝炎防治手册、户口簿(后两者为注射B型肝炎时所需要的)。
注射后的照顾
经过完整的事前准备,以及如期顺利的施打疫苗之后,可别以为就此大功告成了。在疫苗注射之后,各种疫苗都可能有一些轻微的副作用发生,发烧、注射的局部部位会有肿胀、发红、结硬块等些微反应是常见的症状。一般而言,打完预防针之后仍可照常洗澡,不需要过度忧虑;而注射部位若有红肿的情况,可施予冰敷;不论在何处施打疫苗,在打完预防针之后,一定都会有医护人员为家长们做卫教的工作,家长们亦可主动的索取「预防接种后的反应及注意事项」单张,带回家仔细研读,并交给宝宝的主要照顾者一份,好让他帮您注意宝宝的情况,一有异常的现象如:高烧不退、活动力降低或注射部位红肿不退,都应尽速求医。
疫苗注射是为宝宝的健康把关,提供一份保障,预防重大疾病于未然;另外亦可借着预防疫苗的各阶段注射,观察注意宝宝的发展情形与生理状况,不啻是疫苗注射所发挥的另一个功用,父母们有何理由忽视这项宝宝生长过程中的一项重大关卡呢?
(取材自育儿生活杂志)
小儿发烧少打针
有些父母一见小儿发烧,就急着让医生给孩子打退烧针。虽然打针退热快,但也会给孩子带来意想不到的副作用。
目前用于儿童的针剂主要是吡唑酮类,如安乃近、安基比林等。这类药物可引起人体虚脱甚至休克,产生药疹、荨麻疹或剥脱性皮炎,并可发生颗粒性白细胞减少等不良后果。此外,肌肉注射,易引起臀部肌肉损伤感染,甚至导致臀部肌肉萎缩或麻痹等并发症。
宝宝发烧的处理原则
发烧的原因主要是由疾病引起,如:呼吸道感染、脑膜炎、泌尿道感染等,因此应适时找出发烧的原因,对症下药才能退烧。若体温不稳定,则表示疾病尚未痊愈,疾病痊愈,发烧即退。发烧是儿童最常见的症状,最易引起父母亲的担心。
定义:体温高于下列温度,则称为发烧。
肛温:38℃
口温:37.8℃(耳温与口温相同)
腋温:37.5℃
背温:37.5℃
合并的症状:小儿发烧除了体温上升外,可能会有
食欲不佳
嗜睡
哭闹不休
活动力减退
昏睡、昏迷
抽筋、头部僵硬
发紫、呼吸困难
量体温的正确方法:先甩动温度计,使水银下降至三十五度以下。
腋温:将温度计放置于腋下,固定手臂,勿令其任意挥动,测量四~五分钟。
口温:儿童勿用此法以防温度计咬断。
肛温:新生儿时期较建议采用此法。
背温:将温度计置于背上并平躺测量4~5分钟。
发烧应如何处理:
减少穿衣盖被。
多喝开水。
睡冰枕。
温水拭浴。
保持空气流通,维持室温26~28℃。
勿自行服成药。
随时监测儿童体温变化。
发烧若伴有下列情况则应立刻送医。
*发烧超过38.5℃。
*活动力差
*虚弱
*呼吸困难
*无法进食、剧烈呕吐
*抽筋、头部僵硬
*身上出现紫斑
*二个月以下之幼儿
*儿童本身患有严重疾病
*连续发烧二天以上
结论:
父母在儿童发烧时,千万不要过份紧张耽心,除了就医外,尽量维持幼儿的舒适,只要平时具备基本的发烧处理知识,一定可以帮助儿童回复健康的身体。
小儿发烧要注意保护眼睛
麻疹、肺炎、菌痢等很容易在春季感染小儿,引起小儿急性高热。在小儿发高烧时,一般家长往往只会注意孩子的高热情况,而对孩子的双眼紧闭、眼屎增多却不注意,认为这是孩子发热后的必然现象。可这种疏忽大意很可能带来不幸,因为有些孩子高热后,角膜软化而穿孔,会导致失明。
孩子在高热时,体内消耗很大,如维生素A供应不足,加上细菌感染,白眼球就会因营养障碍而发生干燥,继续发展,黑眼球就会变白而混浊,甚至软化穿孔失明。
所以,孩子在发高烧时,家长要经常用干净毛巾擦眼屎,滴些眼药水,以免角膜引起感染。同时,给小孩多吃些富含维生素的食物来增加眼睛的营养,如鸡蛋、牛奶、猪肝、胡萝卜、鱼等。并随时注意孩子的眼睛,发现有不正常的变化,医院诊治,千万不要耽误治疗时机,防止角膜软化穿孔而致失明的不良后果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