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没有更新了,在一段时间内,我有十分想去表达内心想法的冲动,于是在那一段时间我也疯狂表达了内心的想法;可喜的是有一部分表达出来的想法成了难以磨灭的记忆。而在这一段时间内,我十分想逃避表达自己的想法。想法终究是想法,说的和做的在别人眼里是截然不同的面。与其强迫自己去表达自己不想表达的想法,倒不如安安静静的多读几本书,多背几条《伤寒论》,多跟一下老师门诊显得更加有意义。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多读几本书是必须要做的功课,因为那关乎到书本之外的自身是否能跳出书本本身。这句话的意思大概是我想表达:读书不一定是有用的行为,可能只是打发无聊时间的一种形式。可是给读书加上一个标记,比如读完五十本书应该去做什么事,读完一百本书该去做什么事。把读书和时间对应看作是一把人生的标尺,未尝不可。跟师需要做很多功课。比如今早杨老师看了50多位病人,在有限的时间内处以最有效的治疗处方,以流畅而紧张的状态一直持续到十二点半。问题来了,这期间杨老师没有时间和我讲解;这个病人为何用麻黄附子细辛汤,那个病人为何看起来像中风却是心阳不振呢?如果不进行自我回味,一天过去了就过去了,就算一天看完个病人也就过去了。
?(我总觉得这本书对于学《伤寒论》很有用)
跟师也好像给人看病一样,结合望、闻、问、切予遣方处药,或者结合患者病史、症状、体征、辅助检查予诊断明确而后治疗。跟师也不过是看完一个又一个病人,之后整理、疑问、解决疑问。至于解决这个过程用什么方法,就好比辅助检查可以是CT,也可以是超声还可以是抽血化验。跟师需要回忆。老师的病人多又内、妇、外、儿兼具,跟的时间久了,见得情况多了,看病人的眼力自然就提高了。就比如张猫猫同学学习皮肤专业已经三年多,昨晚因病人突发颈部皮疹,请求会诊后,张猫猫同学一眼就判断那是脓疱型药疹。我对皮肤病了解少,第一印象不会和药物性的皮肤病联系在一起。
?(张猫猫会诊的脓疱型药疹)回忆一下今天跟诊的情况:
咳嗽杨老师有用小青龙汤的,有用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的;三位皮肤病的,一个用了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一个用了五味消毒饮,另一个用了荆防四物汤的;月经紊乱的有用逍遥散的,有用温经汤的;“梅核气”有一个用了半夏厚朴汤,一个用了肾气丸,一个用了温胆汤。便秘的一个用了四妙散,一个用了麻子仁丸。胃痛的一个用了血府逐瘀汤,一个用了半夏泻心汤。根据以上见闻,日后我遇到咳嗽的病人肯定不会只想到止嗽散。要知道以前我看见鼻炎的病人我只会想到荆防败毒散,而不会想到九味羌活汤、小青龙汤等方子的。
新学的药物有龙葵、独一味、一枝黄花、裸花紫珠、石吊兰。
?(独一味图片来源于网络)以上,若非见闻,如何知道?若非回忆,又如何运用于日后临床。现在学中医的资源非常多的,你能从任何一个方面入手,就怕资源太多,乱花渐欲迷人眼,最后学了个寂寞。
??中亢热点文章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