磺胺类抗生素是人工合成的应用最早的药品,抗菌谱广,价格便宜,化学性质稳定,使用方便。特别是年抗菌增效剂-甲氧苄氨嘧啶(TMP)发现以后,与磺胺类联合应用可使其抗菌作用增强、治疗范围扩大。即使有大量其它药物相继问世,磺胺类抗生素在控制各种细菌性感染特别是在处理急性泌尿系统感染中仍具有重要价值。
磺胺类抗生素曾经被广泛地使用,后因过敏等不良反应较多,临床应用日趋减少。值得注意的是,临床上认为“有磺胺类药物过敏史”的患者,在应用很多与磺胺类结构相似的药物时,往往会发生过敏反应。如表1所示,在这些药品说明书中,有些明确标明“有磺胺类药物过敏史”者禁忌使用,有些是注意事项中标明慎用,而有一些则并没有提及。
究竟磺胺类药物为何会产生过敏反应?“有磺胺药物过敏史”者在应用上述药物时是否真正的存在交叉过敏反应?本文将从分子结构上,简要地解答一下这些令人困扰的问题。
磺胺类药物是指分子结构中含有磺酰胺基团的药物(图1),按药理作用可分为磺胺类抗菌药物和磺胺类非抗菌药物[1]。
磺胺类抗菌药物是指具有对氨基苯酰胺结构的一类药物的总称,其结构特点为N1位置通常有5或6元杂环取代以及对位氨基N4位置为芳香胺基取代基,通过干扰细菌的酶系统对氨基苯甲酸的利用而发挥抑菌和杀菌的作用,主要包括磺胺嘧啶、磺胺甲恶唑、磺胺异恶唑等。代表性结构见图2。磺胺类非抗菌药物种类繁多,临床上应用的药品如表1所示,部分代表性结构见图3。
“有磺胺类药物过敏史”通常指既往使用磺胺类抗菌药物后曾发生过超敏反应,较常见的表现为荨麻疹、血管性水肿、低血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血管炎、药疹和麻疹样皮疹。事实上,“有磺胺类药物过敏史”的患者在临床上并不少见,其发生率在普通人群中占到3-6%,而在艾滋病患者中高达60%[2]。
磺胺类抗菌药物的过敏反应包括4型超敏反应和特异质反应。研究发现N1位的杂环取代基或者N4位的取代基,而不是磺胺基团本身,是I型超敏反应血浆IgE识别的过敏原[3-4];具有N1位五元环取代以及N4位芳香胺取代基的磺胺类抗菌药物,经过CYP2C9代谢所产生的羟基代谢物,与II、III、IV型超敏反应及特异质反应密切相关[5]。
交叉过敏反应是指有药物过敏史的患者对化学结构类似的药物会发生同样的反应。磺胺类抗菌药物的过敏反应主要与N1位的杂环以及N4位的芳香胺基取代基直接相关[3-6]。目前磺胺类非抗菌药物中只有抗病毒药安泼那韦含有N4位的芳香胺基取代基。因此理论上,磺胺类抗菌药物之间,或磺胺类抗病毒药与抗菌药之间,有发生交叉过敏反应的可能,其它情况则缺乏化学结构上的支持。
研究进一步发现,“有磺胺类抗菌药过敏史”的患者,使用其它磺胺类药物后发生过敏反应的概率并不高,其过敏反应可能并不是交叉过敏反应,而是与患者本身过敏反应的易感性增高有关。例如,有磺胺类抗菌药物过敏史的患者,使用青霉素类药物后过敏反应的发生率(14%),明显高于无磺胺类抗菌药物过敏史的患者(2%);而对青霉素过敏的患者,使用磺胺类非抗菌药和青霉素类药物后,过敏反应的发生率基本类似[7]。
由此可见,“有磺胺类抗菌药物过敏史”的患者,往往对药物过敏的易感性较高。出于安全性的考虑[8],对说明书中明确规定“磺胺类药物过敏史者禁用”的药物,或者说明书中未明确提及“禁用”但患者本身既往曾发生过严重或威胁生命的过敏反应则不应使用;如患者既往发生过轻中度的过敏反应,而临床上暂时没有其它更好的药品治疗时,可尝试在临床药师密切监护下从小剂量开始使用;若存在用药禁忌,但因病情所需又无更好的替代药品时,也可以尝试脱敏治疗。
参考文献:
1.JohnsonKK,GreenDL,RifeJP,LimonL.SulfonamideCross-Reactivity:FactorFiction[J]?TheAnnalsofPharmacotherapy,;39:-.
2.PattersonR,BelloAE,LefkowithJ.Immunologictolerabilityprofileofcelecoxib[J].ClinicalTherapeutics,;21(12):-.
3.HarleDG,BaldoBA,WellsJV.Drugsasallergens:detectionand治疗白癜风哪家比较好初期白癜风能不能治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