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性皮炎
药物性皮炎,简称“药疹”。药物通过口服、注射或吸入等途径进入人体,在皮肤粘膜上引起的各种各样的皮肤病就叫药物性皮炎。药物性皮疹是药物过敏反应最常见的类型。任何药物在一定的条件下,都有引起药疹的可能,但不同种类的药物引起的药疹的危险性不同。临床上易引起药疹的药物有1各种抗菌药物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链霉素、新霉素、红霉素类、四环素类、克林霉素、氯霉素、氟康唑、磺胺类、呋喃唑酮(痢特灵)、异烟肼(雷米封)、对氨基水杨酸。
2非甾体抗炎镇痛药氨基比林、对乙酰氨基酚、阿司匹林、吲哚美辛、布洛芬、塞来昔布等。
3镇静催眠抗癫痫药苯巴比妥、苯妥英钠、卡马西平。
4血清制剂、疫苗破伤风抗毒素,狂犬疫苗等。
5中药葛根、天花粉、丹参;中成药:六神丸、云南白药等;还有汞剂、砷剂等。
可能的发病机制药疹听起来它虽然不是很强大的一种不愈之症,但是它的危害还是很严重的,如果不抓紧时间治疗的话,甚至会威胁到生命,用药时身体与表皮层粘膜在一起,这就是药物性皮炎-药疹。那么,药疹有哪些不同的类型呢?
药疹的类型及临床表现01
固定型药疹
易引发的药物:常由解热镇痛类、磺胺类或巴比妥类引起;
皮损好发部位:多见于唇、口周、龟头等皮肤黏膜交界处,手、足背、躯干亦可发生;
特点:圆形或类圆形水肿性暗紫红色斑疹,1至数个,绕红晕,稍痒,重者可出现水疱、大疱、糜烂、浅溃疡;
02
荨麻疹型药疹
易引发的药物:常由血清制品、青霉素、头孢菌素类等引起;
皮损好发部位:面部、四肢及躯干;
特点:表现为大小不等,形状不规则的风团,多泛发全身,数目多,伴血清病样症状(发热、关节痛、淋巴结肿大、血管性水肿等),严重时可引起过敏性休克;
03
麻疹样或猩红热样药疹
易引发的药物:青霉素类、解热镇痛类、苯巴比妥类、磺胺类、半合成青霉素类;
皮损好发部位:面、颈部、上肢、躯干向下发展,2~3日遍布全身并相互融合,伴面部、四肢肿胀,褶皱部尤为明显;
特点:散在或密集的红色针尖样大小至米粒大小斑疹或斑丘疹,对称、泛发,以躯干为多,可伴有小出血点或猩红热型(片状红斑,很快泛发全身,皮疹融合),一般无内脏损害,皮疹消退后可伴糠状脱屑;
04
光敏皮炎性药疹
易引起的药物:甲氨蝶呤、阿霉素、长春碱等;
皮损好发部位:翻是裸露皮肤的部位均会发生红斑、水肿,自觉烧灼感;
特点:严重的光敏性药疹可以出现全身症状,如发热、头晕、恶心、呕吐、乏力、精神萎靡等,甚至可以导致休克;
05
多型红斑型药疹
易引发的药物:磺胺类、巴比妥类及解热镇痛药等;
皮损好发部位:对称分布躯干、四肢、粘膜可受累;
特点:①轻型:蚕豆大小,圆形、椭圆形水肿性红斑、丘疹,中心呈紫红色或有水疱(靶形损害);②重型:重症皮肤黏膜糜烂(水疱-糜烂-溃疡)、多形性红斑型药疹,伴高热,肝肾功能障碍,病情危重;
06
紫癜型药疹
易引起的药物:抗菌药物、巴比妥类、阿司匹林等;
皮损好发部位:常见于双下肢,对称分布,重者泛发全身,严重者可出现关节肿痛、腹痛、血尿、便血等;
特点:皮损为针头至黄豆大小的紫红色瘀点、瘀斑,重者可出现小水疱或血疱,散在或密集分布,可融合成片;
07
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
易引起的药物:磺胺类、解热镇痛药、抗菌药物类、巴比妥类;
皮损好发部位:四肢、躯干;
特点:皮损为弥漫性紫红或暗红色斑,迅速遍布全身,出现松弛型水疱或大疱,尼氏征阳性→大面积表皮松解坏死→暗灰色坏死的表皮覆于糜烂面上,大量渗出,似浅二度烫伤,触痛明显,全身中毒症状,粘膜受累。常因继发感染,肝肾功能衰竭,电解质紊乱、内脏出血、蛋白尿、氮质血症死亡;
宿州德芝皮肤病防治所专家温馨提示:
在临床中遇到药疹时,需要停用一切可疑致敏药物及结构相似药物,加速致敏药物的排出,注意药物的交叉过敏或多价过敏。
用药前仔细询问药物过敏史,避免使用已知过敏药物或结构相似药物;
按规定做皮试,皮试前备好急救药物;皮试阳性者,禁止使用;
避免滥用药物,尽量减少用药品种,采取安全给药途径;
注意药疹的早期症状;
将已知致敏药物建立药物卡片,避免再次发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