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是水痘的高发季节,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初次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发生在婴幼儿和学龄前儿童,但成人发病症状比儿童更严重,尤以发热及皮损包括周身性红色斑丘疹、疱疹、痂疹为特征,容易与疱疹型药疹相混淆,造成误诊误治,下面小编就将水痘与疱疹型药疹的鉴别、对药疹认识的误区供大家分享,以提高医务人员对水痘及药疹的认知水平。
水痘与疱疹型药疹的鉴别
水痘与疱疹型药疹均可出现发热、斑丘疹及疱疹,皮疹均可有瘙痒。因此,它们的鉴别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水痘患者既往均未患过水痘,冬春季为流行季节,可能有水痘接触史。疱疹型药疹均有用药史,或既往有药物过敏史。
2、水痘的皮疹常分批出现,因此在同一部位同时可见斑疹、丘疹、疱疹与结痂各个阶段的皮损,即所谓皮疹的“四世同堂”现象;而药疹常在用药后不久发生,在致敏后一次性出现,全身皮疹基本呈“同期性”表现,随着致敏药物的撤除,皮疹逐渐消退。
3、疱疹型药疹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一般迅速好转,而水痘则可因其免疫抑制作用造成水痘皮损的泛发,甚至导致并发症。
4、水痘的皮疹无血管性水肿,如疱疹无并发感染,则皮损周围的渗出和炎症现象较轻,而疱疹型药疹多伴有明显的血管性水肿,疱壁薄,易破溃,疱疹周围渗出及炎症现象较明显。
5、水痘患者如无合并感染一般末梢血象正常,疱疹型药疹可有嗜酸性白细胞升高。
6、水痘患者血清中可测到水痘抗体IgM,而既往感染过水痘的药疹患者的血清中检测出的水痘抗体属IgG型。
7、疱疹型药疹在使用可疑药物后,可再次发生皮疹;而水痘一次患病后可获得终生免疫。该患者在诊断水痘后,继续使用清开灵注射液和第三代头孢类抗生素头孢曲松钠,加用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疱疹逐渐结痂而自愈。因此可排除由药物引起的过敏性皮疹。
对药疹认识的误区
错误一:少数毒性大的药物会导致药疹,多数药物不会引起。
正确:几乎所有的药物都可以引起药疹,只是发生的概率不同而已,是否发生与机体过敏状态有关。
错误二:口服药容易引起胃肠道反应等,还是静脉用药安全、有效。
正确:静脉注射引起药物不良反应的概率比口服成倍增长,而且容易导致严重的不良反应。应根据病情合理选择药物及给药途径,不迷信“挂盐水”。
错误三:药疹一般在用药后马上发生,不会在数周后才开始。
正确:常见寻常型药疹的潜伏期一般发生于首次用药后4~20天,剥脱性皮炎型药疹常在用药20天以后发生,甚至数月后。
错误四:用药后出现皮疹或其他症状就是药疹。
正确:许多发疹性传染病(如“出痧子”、水痘)常先有发热等全身症状,这时患者往往会选择一些药物治疗,随着病情发展的自然规律数天后出现皮疹,切记不要盲目套上“药疹”的帽子,以免影响正常治疗。
错误五:药疹是“小毛病”,停药后马上会自行消退。
正确:药疹的确具有自限性,但病情可轻可重。最常见的发疹性药疹病程一般在9天左右,故又称“九日红斑型”;剥脱性皮炎型药疹病程可迁移数月以上;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如不及时抢救死亡率可达50%。
错误六:中药起效慢,但是安全,不会引起药疹。
正确:不管是中成药还是中草药,都可以引起药疹,我们常说的“是药三分毒”就是祖国医学的宝贵经验。尤其是静脉注射类中成药可导致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需谨慎使用。
错误七:复方制剂中每种药的含量较少,所以更安全。
正确:需要仔细阅读药物说明书,熟悉复方制剂中的每种药物成分、含量等。尤其是像“珍菊降压片”、“消渴丸”、“VC银翘片”、“三九感冒灵”等常用药,许多老百姓都认为是中成药所以比较安全,事实上里面的主要成分均是西药。
错误八:为防止药疹,用药剂量小会更安全。
正确:皮疹及病情轻重与药物的剂量无关,高敏状态下即使极小剂量药物也可致严重的药疹。所以还是要根据病情及既往病史合理用药,剂量过大或过小均会带来危害(如抗生素小剂量使用更容易引起细菌耐药)。
错误九:皮试阴性就不会引起药疹。
正确:皮试对预测过敏性休克等速发型过敏反应有一定意义,但仍存在假阳性和假阴性的可能,皮试阴性的患者完全有可能出现药物性皮炎。同时对于高敏患者皮试本身就具有一定危险性,所以在皮试前要做好相应想防范措施。
错误十:激素副作用很大,所以应严禁使用。
正确:皮质类固醇激素的确具有很多潜在的副反应,但许多时候也是“救命药”,所以还是应该根据病情合理选择剂量、用法、疗程等,同时做好各类可能发生副反应的预防措施,避免因过快停药而引起“反跳”。
来源:综合编辑推荐阅读
??在自身免疫性肝炎中应用的那些抗炎保肝药们!
??六个关于喝酒的谣言,很多人都曾被忽悠过
??梅毒改变历史——梅毒狂想曲!
??好腰是养出来的,骨科专家这4个姿势比按摩还管用!
??3个技巧,让你变自信!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