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是春夏交际
气温略高
天气以湿热为主
是各种传染性疾病的高发时节
其中更是溶血性链球菌的黄金生长期
▼
宝安区疾控中心提醒市民
应重点预防常见的春夏传染病
——猩红热等呼吸道传染病。
“猩”字是“犭”旁部首
就觉得这种病是不是与动物有关?
听着恐怖,有点像是一种瘟疫?
猩红热主要经空气飞沫传播据区疾控中心传染病防制科科长、流行病学专家李苑主任医师介绍,猩红热为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以发热、咽峡炎、全身弥漫性猩红热样皮疹及脱屑为特征。患者和带菌者是主要传染源,经空气飞沫传播,也可经由皮肤伤口或产道感染,或通过病孩接触过的用具间接传递给其他孩子。“每年的5至6月份和10月至次年1月高发,以3-7岁儿童居多,且托幼机构和小学常有聚集性病例发生。”李苑主任医师说。
猩红热初起发热,次日开始出现皮疹,皮疹呈鲜红色弥漫性鸡皮样红斑疹,自下而上连成片,疹间无正常皮肤。病初起时出现“草莓舌”,以舌尖及边缘处为显著;2-3日后白苔开始脱落,成为“杨梅舌”。持续2-5天后体温下降,皮疹渐退,疹退后无色素沉着,但有脱皮。少数重症患者可出现明显的全身中毒症状,并发中毒性心肌炎、化脓性脑膜炎、中毒性休克、败血症等,危及生命。
尽量避免到人多拥挤的场所预防猩红热没有疫苗,所以对家长来说,要做到尽量不带孩子参加人多密集室内活动,不到类似症状的儿童家中玩耍,以防交叉传染。每天送幼儿来园前,应先询问、检查幼儿身体状况。如发现孩子有发热,体温超过37.5°的,就要留家里看护。发现患儿发热、咽疼、全身弥漫性红斑疹,家长应医院就诊;一旦确诊为猩红热或细菌疹,要在医生指导下治疗,并隔离居家隔离至少7天。此外,猩红热患者出疹子时会有瘙痒感,要注意避免抓破瘙痒处引发皮肤感染,可用温水擦洗皮肤,不要使用肥皂;脱皮时,不要用力搓或撕剥患处。
李苑主任医师提醒说:“在猩红热流行期间,托幼机构及小学要认真细致开展晨、午检工作,对可疑猩红热、急性咽炎和扁桃体炎患儿,均应让其停课、就医、观察或隔离,每日做好教室、文具、玩具和餐具的清洁,保证室内做到充足的通风换气,发现猩红热聚集性病例(≥3例/周/班或宿舍)及时与辖区疾控部门报告。在病程早期,容易与疱疹性咽颊炎、手足口病等早期病症混淆,因此建议校园医遇到疑似猩红热病症时,让孩子居家观察2天,如观察期内出现典型症状应及时就诊、按要求(细菌疹按猩红热)隔离;如观察期结束后现有症状未加重也未出现其他症状,经校(园)医核实后方可返学复课。”
临床医生需注意规范诊治李苑主任医师特别提醒,临床医生在本病流行期间发现具有猩红热临床特征性表现的患者时,应查血常规,从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升高判断为细菌性,即使未做咽拭子、脓液A组链球菌培养,但与猩红热、扁桃腺炎、咽峡炎等患者接触过,也可诊断。当然需与金色葡萄球菌感染、药疹等引起猩红热皮疹的疾病、一般急性咽峡炎和麻疹、风疹、药疹等发疹性疾病相鉴别。由于猩红热传染性很强,医院将猩红热患儿分诊到感染性(发热)门诊而不到普通儿科门诊诊治,以免医源性交叉感染。
记者
杨林
通讯员
黎庆洪
编辑
LAB
责编
吴镇山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