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称药疹为“药毒”,药疹又称为药物性皮炎,是药物通过口服、注射、吸入等途径进入人体后而引起的皮肤黏膜急性炎症或非炎症反应。中医把药物引起的内脏或皮肤反应统称“药毒”。
常见引起药疹的药物有:抗生素类、解热镇痛药、催眠与抗癫痫药、抗毒素与血清、利尿药、抗痛风药等。近来年中药制剂引起药疹的报道也有,如:板蓝根、大青叶、鱼腥草、蟾蜍、地龙及某些外用含汞的药物,但原生中药很少引起药疹。
医院的中医专家认为药疹的发作总由素体禀赋不耐,药毒邪内侵脏腑,化湿、化热、化火、入血伤营,外发于皮肤所致。在治疗药疹时常常根据药疹的病因病机,和病情发展的初、中、后期阶段的不同,一般分为风毒血热、湿毒血热、火毒炽盛和气阴两伤四个证型进行治疗。
1.风湿热毒:症见四肢、躯干泛发红色丘疹、斑丘疹或风团块,灼热瘙痒。舌红苔薄黄,脉浮数。多见于麻疹和猩红热样型、荨麻疹型药疹。治宜:疏风清热,凉血解毒。若瘙痒剧烈的则加入祛风止痒法。
2.湿毒血热:症见皮肤潮红。肿胀,出现水疱、大疱和糜烂渗液。伴有胸闷,四肢困重,大便不畅,小便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多见于固定红斑型、湿疹皮炎型和多形红斑型药疹。治宜:清利湿热,凉血解毒。若渗液明显的加清热燥湿,收敛止痒;四肢困肿者则要燥湿消肿。
3.火毒炽盛:症见全身皮肤泛发红斑或紫红斑,肿胀、灼热、脱屑或出现大疱、糜烂、渗液、或口腔、外阴黏膜溃烂、灼痛。伴有高热、头痛,甚至神昏谵语,口干烦渴,大便秘结,小便短赤或血尿。舌红绛,苔黄厚干或黄厚腻,脉滑数。多见于重症多形红斑型,大疱性表皮松解型和剥脱性皮炎型药疹。治宜:泻火解毒,凉血清营。
4.气阴两伤:见于重型药疹的后期,皮疹暗红,大片脱屑。神疲乏力,口干舌燥,大便干燥。舌红少苔,脉细弱。治宜:益气和胃,养阴清热。
根据药疹的病因病机,药疹的治疗法则是:初、中期以祛风清热、凉血利湿、泻火解毒为主;后期宜养阴清热清余毒。在治疗方法上应内治和外治相结合,内外合治,标本兼顾,以求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